来源:人民日报 宣布时间:2016-06-22
“唯一出路是守住底线,忍痛割爱,加速革新。”
——国务院参事夏斌认为,关于中国经济的判断,不必灰心。短期看,问题与困难确实不少,但从中恒久看,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中国仍有坚持相对高增长的潜力。可是也不可盲目乐观。正确的态度应是谨慎乐观:从趋势看是乐观的,但这是建立在对目今形势的正确判断及政府接纳恰当的调控技术基础上。目今,中国不会爆发美国式的金融;,但又是系统性危害正在较集中袒露、释放的时期。唯一出路是守住底线,忍痛割爱,加速革新。处理好革新、生长、稳定间的动态平衡,中国经济的转型仍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挺不过去,熬不过去,必须直面挑战,深化革新。”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千万不要把现在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更多地舆解为周期性问题。什么叫周期性?举个例子,今年元旦天气很冷,为什么天很冷?基础原因是正值冬季,春夏秋冬叫周期,所以关于冬天的冷我们没有步伐,只有一招——挺,挺到春天天气就暖和了。所以关于周期性问题,可以挺、可以熬。已往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更多的是周期性问题,所以我们是挺过来的、熬过来的。可是现在面临的是结构性问题,挺不过去,熬不过去,所以我们必须要直面挑战,深化革新,特别是供应侧结构性革新。
“中国自己意识到进入革新深水期,主动适度放慢GDP速度,越发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越发注重供应侧结构性革新,这是凭据客观纪律效劳。”
——国务院参事胡本钢说,对任何国家的经济生长不但要现场调研,做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剖析,还要做历史阶段剖析。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经济也曾有其历史的阶段性和调解期,纵然“世外桃源”的瑞典、丹麦、冰岛亦概莫能外。目前,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要害阶段。中国凭据中国国情,融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可借鉴的经验,一定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乐成门路。
“评价中国经济,要选择正确的参照系。”
——国务院参事陈全训说,2010年以来,我国GDP从两位数增长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7%,和已往比确实有所下降。可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关于这么大的基数,6.7%是一个高速度。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生长中国家,不可简单地和一些小型经济体作比较。中国是大国,就算东部地区的工业和市场饱和了,中西部另有很大空间。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和小型经济体差别的,中国有更大的盘旋余地。
“应用GDP增量指标取代GDP增速指标。”
——国务院参事刘桓说,多年来,我们在权衡国民经济生长水平的历程中,主要接纳GDP的增速来判断,在客观上形成并助长了以GDP增长速度论成败的不良倾向。目今我国经济生活中泛起的工业结构失调,产能过剩,情况污染严重等等问题,都与“GDP敬重”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GDP增长的目的,归根究竟是为经济和社会生长提供须要的物质基础,当其数量已经抵达一定水平时,应当讲求其质量而不应太过追求其增长速度,只要能够满足需要就是合适的,太过地追求高指标实际上就是一种奢侈和对资源使用的浪费。因此,在充分考虑年度经济及社会生长需要,尤其是包管就业需要的基础上,未来应当用GDP增量的绝对量的需要来制定经济生长计划指标。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